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四川实景三维赋能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项目实施情况如何监测监管,在修复后曾经的伤痕能否被一一抚平?带着好奇,记者来到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


“这是我们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之一石棉板厂沟生态修复做的三期实景三维景像。”手指着电脑,工作人员董维为记者揭秘。


石棉因富藏优质的石棉矿闻名,历经50余年的开采,矿区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矿区巨大的尾矿库、高耸的边坡、大量厂房等建(构)筑物孤悬大渡河畔威胁大熊猫公园生态安全。今年2月,石棉县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其中板厂沟生态修复总面积达到了19.39公顷,主要包括地质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地貌重塑工程和植被重建工程。项目实施的同时,实景三维监测也同步展开。


在董维的电脑上,记者注意到分别制作于2023年4月、8月、11月时间的三期景像图。在第一期的实景三维景像图中,可以清晰、立体地观察到矿山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初期的全貌。施工人员和车辆往来奔忙,项目区最上方已经完成了场地平整和覆土等工程,修建了步道和排水沟;最下方的格宾石笼拦渣墙也初具规模,同时正在进行左侧排导槽的修复工程。第二期的实景三维景像图则可以看到十几台施工车辆同时作业施工,项目区修复面积逐步扩大,实施场地平整、覆土等面积已达项目区的一半比例。第一期最上方的修复区域植被覆绿恢复效果较好,左侧排导槽已完成修复工程,下方的格宾石笼拦渣墙已完成修建。


董维告诉记者,通过长度和面积的量测,能够初步测量出第二期监测时项目区已修建截排水沟1771.56米,格宾石笼拦渣墙137米,步道898.62米,完成客土覆盖6.22公顷,植被种植0.78公顷。


11月,工程进入尾声,第三期的实景监测中也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项目区基本完成植被重建工程,植被复绿面积占项目区面积70%左右。修建的格网护坡,步道和排水沟的修建已基本完成,整个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完成覆土的区域小草已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缝,生态修复的效果初见成效。


董维介绍,实景三维监测可以直观性展示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让工作人员清楚地了解修复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可以精确地测量和计算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数据,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以对生态修复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追溯,方便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将实景三维与自然资源综合动态监测结合,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三维立体监测网,实现更多维度的实时监测,为管理部门监管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修复责任义务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于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监测,健全矿山综合监测体系,强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分析,丰富完善调查监测立体时空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作为落实智慧四川、平安四川、治蜀兴川工作核心要素和重要内容,四川实景三维建设赋能矿山生态修复,目前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省级登记权限范围内露天开采矿山,赤水河流域矿山,凉山州所属市县级登记权限范围大中型矿山,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整改的矿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示范点位。


截至目前,已获取第二期451点位无人机航飞数据,完成433个模型生产和格式转换。完成系统基本功能建设,实现数据的浏览统计等功能;根据生产进度,已入库第二期408个矿山实景三维模型。搭建完成了矿山生态修复实景三维展示平台,实现了将实景三维模型与矿山范围、修复工程范围叠加展示,具备点线面及立面的绘制功能以及对距离、面积、高度测量功能。下一步四川将进一步探索建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机制,为构建矿山生态修复监测体系提供实例经验。